考生心父母快懂/叮嚀他 催促她 不如靜靜陪伴
【聯合報/記者劉惠敏/報導,圖/本報資料照】
考生心事:
「妳看看,都是考生了,怎麼還可以去逛街!」「妳到底有沒有用心,作過好幾次的題目,怎麼又錯了?」許同學的媽媽每天從早到晚盯著她,吃飯睡覺到念書,無一不管。她覺得自己像顆快爆炸的氣球,好想用膠帶把媽媽的嘴巴貼起來!
父母焦慮 別轉嫁給考生
「醫師,我的孩子應該參加二次衝刺班吧?」「我才不要!」
臺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,5月考基測,但才過3月,診間就看到不少父母、孩子在醫師面前爭論,甚至連要怎麼讀書、要不要補習,都叫醫師來做評判、仲裁,不少考生父母比孩子還緊張、焦慮,「皇帝不急,急死太監」是最好寫照。
大考將至,考生的情緒、壓力已不小,如果加上「考焦(慮)」父母,比孩子還緊張,實在也於事無補。許正典說,家有考生,父母、家人應該先自我覺察,「是否已將自己的情緒、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?」
觀察孩子 態度是否改變
比如說,以往孩子總愛跟父母分享學校、課業與同學間趣聞,現在態度卻跟平常不一樣,對於關心往往只回「要幹嘛?」刻意逃避學業問題,甚至希望父母最好不要陪考。
如果已經發現「過度投射」,父母應該試著退一步。許正典說,家長容易看到孩子狀態不佳,感覺孩子「不夠」努力、「不夠」用功,總是忍不住要給更多壓力。
過度要求 破壞彼此信任
其實應該要體諒考生是一定會焦慮的,父母的角色是「不要造成妨礙」,降低孩子學習以外的困擾,減少焦慮感,不要再將焦點放在學習上,反而應該讓孩子將情緒投射回來,協助他們適時的排解壓力。
更重要的是,要讓孩子知道,父母是「可以信任的」,過度的要求,反而破壞彼此的信任感,將關心放在如何幫助起居生活作息穩定,飲食正常,設法提供比較好的讀書環境。
貼心肢體 勝過千言萬語
許正典強調,對孩子最好的關心是「陪伴」,要知道孩子也很想表現好,因此多數時候,父母不用多說什麼,肢體的小動作比語言更有用,比如幫忙擦汗、搧風,輕輕拍拍肩、給予擁抱,讓孩子感覺到家人的愛。
考試畢竟是要能發揮短期注意力,才能把平時累積的實力發揮到最大。孩子不想再去補習班、「二衝班」,應該瞭解孩子是不是想要留在學校跟同學一起努力。「不要父母陪考」,應該思考自己是否已成了孩子的壓力來源,可以跟孩子說,不是陪他考,而是可以在現場跟其他家長聊聊天,在天熱難耐時,提供冷飲、毛巾,也只是單純想跟孩子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。
適時關心 有點黏別太黏
許正典建議,最好「有點黏、不太黏」,父母要瞭解,不用過度擔心、緊張,就是最好的幫助,只要在旁觀察,如果孩子影響到生理狀況,難入睡、吃不下飯、容易拉肚子或肚子痛,腦子一片空白,父母可以幫忙轉移注意力,再適時看是否需要尋求專業協助。
留言列表